既上一篇的推桿科學討論後,繼續探討推桿科學。要如何利用更科學的方式來檢測每一次推桿的品質(Quality),來去推算出實際的狀況。影響推桿錯誤的因子,簡易彙整來自於以下的因素(根據推桿大師培耀司可高達14個):
1. 判斷錯誤 - 到底是抓得太多轉折(BREAK)、擊球力道的問題。
2. 推桿失誤 – 右推(PUSH),還是蓋掉(CLOSE)。
實際上,多數的球友都是以結果論來評斷推桿的好壞。並且會找尋自我認知的理由,來去解釋實際發生的狀況,像是抓錯轉折點,卻認為是桿面開掉或蓋掉。
市面上有許多的儀器可以用來練習推桿,像是軌道機台、描球鏡子。這些儀器多數都是描球的位置、軌道與路徑來提升檢測,並提升推桿的品質。但是多數都無法檢測動態的狀況,只有極為少數可以達到此效果。
什麼影響擊球進度的最大因子呢?揮桿路徑還是桿面?
根據Pelz(2000)的研究顯示,推桿桿面比推桿路徑更來的重要許多(應該是說影響差四倍以上)。所以可以知道桿面其實是影響路線的最大因子,描球時桿面稍許的偏移量,球可能就不會進洞。
以下利用機密機台的檢測來說明量測的方式,來說明桿面的一些數據說明:以下是一位業餘球友的報告(陳大哥),並經過本人的同意,置放在網路上分享,請勿轉貼與散播,並尊重智慧財產權。
這位球友平均桿數約90~100之間,推桿信心度一般,平均是兩推,一推的機率不高,短推桿信心度中等、MISS的方向比較會偏向右邊,長推桿就問題比較大。
1. 描球(AIM)
對任何球友來說描球是極為重要的,因為起使的方向性會影響到接下來的動作,進而影響所有的變數以及彌補動作。
可以從圖片看得出來,陳先生的描球是桿面明顯地是關閉的(蓋2.4度),所以接下來他必須利用其他因素來彌補此動作。
再教導陳先生時,他本身明顯地是不知道本身是有此問題,因為這麼小的角度很難用肉眼來觀察,況且他已經習慣彌補的動作。
2. 推桿桿面(Face at impact)
擊球是最關鍵的因子,因為那是擊球影響的最大因子,球就會依照擊球的桿面與路徑滾動。
由此可見,陳先生彌補了他在描球時的蓋的桿面,在擊球時明顯的修正擊球時的桿面,變成是只有稍許的開放(0.4度)。他在不斷的練習與下場的過程當中,潛意識的把錯誤的描球姿勢,利用彌補的方式修正了。
很多球友會問到,凡正我擊球的回正不就好了,管他描球的動作要如何。說的好,但是推桿屬於需要簡單、穩定性高的動作,動作這麼複雜,要如何穩定呢?況且如何知道每次桿面都回到方正的狀態呢?要靠運氣,還是要培養出正確動作比較實際呢?我想選手與那些低差點,就知道我講的意思。因為影響推桿因子很多。會在後面繼續討論。